物理建模合成(Physical Modelling, PM)這個名詞近年再度竄紅:從 DAW 內建的 Sculpture、Collision,到 Eurorack 的 Rings 乃至 2024 年正式上市的 Erica Synths Steampipe,都在告訴我們——這門誕生於 1980 年代的「數學魔法」正進入成熟期,成為聲音設計師既追求真實也追求怪奇的秘密武器。
什麼是物理建模?——先有「激發器」再有「共振體」
PM 以數學方程式重建真實樂器的「激發器(Exciter)」與「共振體(Resonator)」:鋼琴的槌=激發器、琴弦與響板=共振體;長笛的氣柱同時扮演兩個角色。透過參數化的「材料」「尺寸」「施力」三大變數,PM 能在不依賴取樣的前提下,變出木頭小提琴、玻璃鋼琴,甚至不存在於世界上的「鈦合金馬林巴」。
1983 年,Stanford 大學 CCRMA 的 Karplus-Strong 算法成功用「雜訊+延遲線回授」模擬了撥弦,開啟 PM 元年;Julius O. Smith III 隨後將其推廣為「數位導波(Digital Waveguide)」理論,讓 PM 在矽晶 DSP 上跑得動,效率飛升。
Karplus-Strong (引用來源:CCRMA)
1. 90 年代硬體黃金歲:VL1、Prophecy 與 Nord Lead
Yamaha VL1 是史上第一台商用 PM 合成器,但兩音複音、價格昂貴又難以上手,使其成為「生不逢時」的經典;Korg Prophecy、Z1 以「MOSS」引擎混搭 VA 元件則在舞曲圈闖出名號。而 Nord Lead 把 PM 衍生出的「虛擬類比」推向主流,PM 反倒暫時沉寂。
2. 軟體浪潮:Sculpture、Collision、Chromaphone
硬體跑不動的年代,CPU 成為 PM 最好的朋友:Logic Pro X 的 Sculpture、Ableton Live Suite 的 Collision/Tension、以及 AAS Chromaphone,都用不同的界面把弦、管、膜、板等共振體抽象為可視化參數,讓「材料學」走進臥室製作人電腦裡。
3. 回到桌面:Erica Synths Steampipe 的三段式蒸氣魔法
Steampipe 把 PM 拆成 Steam(氣流)→ Pipe(管身)→ Reverberator(空間) 三大模組,每段皆可獨立調制或外部輸入。八音複音、外部音源可當作「氣流」,更能透過回授塑形出生猛的工業噪號或飄渺的雲霧 Pad。簡單說,這是一台把「吹管樂」概念化,卻又遠超傳統管樂的聲音玩具。
為什麼要選 PM?四大優勢一次看
-
超低容量:純算術產生音色,免下載 GB 級樣本。
-
物理可解釋:操作者直覺理解「木頭→金屬」的音色變化。
-
動態一致性:連續的演奏強弱、觸後與滑音都能精準模擬。
-
未知領域:把「不存在的材料/結構」寫進方程式,即得科幻聲響。
上手指南:三步驟玩轉 PM
-
從參考實體出發:先選「類似」的真實樂器模型,快速鎖定音域與共振形態。
-
小幅調參:改變激發器力度或共振體材質時,以 10% 為增減單位,避免瞬間失控。
-
混搭效果器:PM 信號乾淨,適合疊加失真、光譜塑形或極端混響,強化空間感。
隨著 GPU 與機器學習的加入,我們將看到「資料驅動的物理建模」:AI 先聽樣本自動反推物理參數,再交給 PM 即時合成,兼得真實度與演奏互動。PM 或許不是最新技術,但它正以全新姿態回到音樂人的鍵盤與旋鈕之下。
引用來源
-
Sound On Sound〈Physical Modelling Synthesis Explained〉https://www.soundonsound.com/techniques/physical-modelling-synthesis-explained
-
Attack Magazine〈Excite and Resonate: A History of Physical Modelling Synthesis〉https://www.attackmagazine.com/features/long-read/excite-and-resonate-a-history-of-physical-modelling-synthesis/
討論區
目前尚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