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5/22)晚,京都羅姆劇場裡燈光乍亮,細野晴臣一段開場致詞後,巨型螢幕隨即播出長達五分鐘的〈RYDEEN REBOOT〉――這場為「MUSIC AWARDS JAPAN 2025」(以下簡稱 MAJ)量身打造的開場秀,以 YMO 經典〈Rydeen〉為骨幹,匯聚 17 組不同世代、風格截然的音樂人,用一氣呵成的接力演出,讓觀眾瞬間衝上 8-bit 電子浪潮的新高峰。
1. 為何選〈Rydeen〉當「象徵曲」?
〈Rydeen〉出自 YMO 1980 年的專輯《Solid State Survivor》,是日本電子流行音樂史最具代表性的旋律之一;40 多年來,它從遊戲 BGM 到競技場加油曲無所不在,甚至影響了後續的 City Pop 與 Techno 世代,樂團本身更被譽為「亞洲電子教父」。
MAJ 今年以「世界とつながり、音楽の未来を灯す」為主題,官方乾脆將〈Rydeen〉選成整屆大會的「SYMBOL OF MUSIC AWARDS JAPAN 2025」,象徵日本流行音樂一路從合成器時代滑向今日的串流世代。
2. 演出結構:電子骨架 × 多元拼貼
時間戳 | 出演/引用曲 | 看點速記 |
---|---|---|
0:00 | Perfume 〈ポリリズム〉 | MIKIKO 式同步舞步,展現“人機一體”開關瞬間 |
0:30 | 砂原良徳 | 以 TB-303 低頻把〈Rydeen〉重製成 Acid Break |
0:47 | STUTS | MPC 取樣即興,敲出嘻哈版導火線 |
0:59 | ちゃんみな 〈NG〉 | Trap 低音轟炸+舞者翻轉舞台 |
1:19 | Number_i 〈INZM〉 | 三人刀鋒舞步,硬派切入 |
1:44 | Vaundy 〈踊り子〉 | 吉他刷弦疊上 80s 合成器 |
1:54 | 初音ミク | 全息投影帶領觀眾進入 VOCALOID 宇宙 |
2:07 | 角野隼斗 | 鋼琴 Solo 把主題動機拆解重組 |
2:23 | 千葉雄喜 | “朋友軍團”衝進觀眾席熱血喊麥 |
2:42 | 細川たかし 〈北酒場〉 | Enka × Electro 史無前例 |
2:57 | 山口一郎(サカナクション)〈新宝島〉 | 樂迷大合唱,場內 decibel 爆表 |
3:12 | FRUITS ZIPPER → CUTIE STREET | 兩團少女以“可愛接力”升溫 |
3:22 | 10-FEET 〈第ゼロ感〉 | 金屬轟炸把 BPM 推到極限 |
3:35 | 新しい学校のリーダーズ 〈Tokyo Calling〉 | 校園暴走振付致敬 J-pop 90s |
3:48 | YUKI 〈One, One, One〉 | 主唱一邊打鼓一邊高歌,全場驚呼 |
4:11 | 岡村靖幸 〈ア・チ・チ・チ〉 | 王子級 Funk,最後鎖上 Disco 球 |
4:34 | 全員+舞者群 | 電影級長鏡頭,收束到 YMO 主題旋律 |
由於各段落時間壓縮,每組藝人僅有 10 到 20 秒搬演「自己的代表作×〈Rydeen〉」的混種版本,卻靠無縫銜接與一致 BPM 感,完成一段「像 DJ 也像遊戲畫面切關」的聲像旅行。
3. 幕後推手:MIKIKO 與新世代編曲陣
雖然官方名單尚未公開,但從演出視覺與群舞語彙推測,Perfume 御用導演 MIKIKO 團隊極可能再度掌舵;音樂總監則由電子製作人 STUTS 及砂原良徳協力,把〈Rydeen〉原曲速度 140 BPM 拆分成 Drum’n’Bass、Trap、City Pop、Punk 四大節奏模組,讓 17 組藝人可各取所需又能「回到主題」。社群上早已刷滿「把這版本上架串流!」的敲碗聲。
4. 文化意義:一首歌,縱向連結 45 年的日本流行史
-
經典再製:把 1979 年的合成器聲響,用最新的 DAW 與舞台科技翻新,提醒世代交替中的日本流行:「創新也要緊抱根源」。
-
橫跨流派:從 Enka 到 VOCALOID、從金屬到偶像電音,一次展現「Genre Bending」趨勢。
-
國際扉頁:MAJ 透過 YouTube 全球同步直播,試圖把日系流行從國內「紅白系慶典」升級成面向全球的音樂名片。
5. 觀眾反饋與後續
首播後短短三小時,影片在 X(前 Twitter)與 Threads 衝破三萬則分享,關鍵字「#RYDEEN_REBOOT」「#MAJ2025」輪番登上日本趨勢榜;台灣樂迷也在 PTT Music 板開起推文串,討論哪一段最想看完整版。NHK 製作組則預告將於夏季特番播出幕後紀錄,並在 7 月釋出高解析度串流音源──對於收藏控來說,這恐怕又是一波「黑膠與 Hi-Res 雙入手」的荷包警報。
〈RYDEEN REBOOT〉不只是向經典致敬,更像一次用「十七把刷子」刻出的年度里程碑:它讓我們聽見日本流行音樂最珍貴的混血 DNA,也再次提醒――音樂的未來,永遠在於世代之間的串連與好奇心。
資料來源:JoySound
討論區
目前尚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