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午夜中的求道生涯:Jean-Claude Eloy 簡介 | DigiLog 聲響實驗室
讀音樂 » 精選文章 » 信仰午夜中的求道生涯:Jean-Claude Eloy 簡介

信仰午夜中的求道生涯:Jean-Claude Eloy 簡介

Digilog .hackpad.com zmyxnbbjkqz p.364278 1437586504205 eloyhk1
Author by 謝仲其 Cal 2015.07.26

 

    被許多人譽為電子音樂大師,各種電子音樂書籍中卻難見其名;在日本重要電子音樂機構完成生涯代表作,日文文獻記載卻屈指可數;作品數量不多,每一首卻都是動輒數小時的長卷大作。即使在這個百無禁忌資訊通達的後網路時代,艾洛瓦(Jean-Claude Éloy)依然是電子音樂發展史當中一位神秘的異數。如今極難得有機會請他來台現身演出說法,對於完全沒有知識背景的樂友,該從什麼角度去切入了解呢?

    或許可以說艾洛瓦的生涯就是持續追求音樂之道的歷程。事實上,艾洛瓦原是鋼琴演奏家出身。他在年輕時曾獲得巴黎音樂學院的鋼琴與室內樂演奏獎,但也感受到在鋼琴演奏者的圈子裡很難有真正深入音樂的可能,因此他在18歲時轉攻作曲。艾洛瓦的老師、法國當代作曲家米堯(Darius Milhaud)察覺到他對探究音樂的熱誠,鼓勵他前往當時最火紅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門下學習。布列茲緊密運用嚴格序列方式創作的器樂作品,塑造出高難度的演奏技法挑戰,同時也易於產生出各種精緻的分析論述,引發諸多後輩前來學習模仿。

    艾洛瓦追隨布列茲,在1957到1961年間上過眾星雲集的德國達姆施達特(Darmstadt)夏季課程(其他師資包括:Henri Pousseur、Hermann Scherchen、梅湘Oliver Messiaen、許鐸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以及瑞士的巴爾賽音樂學院課程。1963年艾洛瓦完成了這段學習的成果:為18件樂器所作的《Équivalences》,並由布列茲親自指揮首演。但就在同年度許鐸克豪森的客座課程中,卻完全翻轉了艾洛瓦對於序列方法的沈迷。之後他持續地向許鐸克豪森請益,開始從序列音樂永無止境的方法論分析跳脫出來,還原它作為一個獲得新聲響的有限工具,而讓創作目的回歸真正重要的、聲音本體的追求。許鐸克豪森既嚴謹又自由的精神,對於世間一切聲響的好奇、以及渴望探求新聲響的毅力,深深影響了艾洛瓦。

    1967年,艾洛瓦對於東方古典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開始他取材、消化傳統音樂精神,而非單純模仿東方音樂表象的創作路線。1971年的器樂曲《Kâmakalâ》在追隨許鐸克豪森動用三組獨立管弦樂團環繞聽眾之外,更以三個合唱團極高極低的長音為主要聲響,樂曲在緩慢的結構變化下逐漸複雜而激烈化,已經可聽見後來電子樂作品的聲響概念雛型。因為如此破格的作品,讓許鐸克豪森決定邀請艾洛瓦到他的科隆無線電電子音樂工作室(WDR)製作電子樂曲。當初艾洛瓦預計製作一首15分鐘的樂曲,沒想到電子音樂聲響的無限可能讓他樂思泉湧,最終花上超過一年半的時間,在工作室全力的支持下,與技術人員工作超過1500個小時,完成了100分鐘的《Shânti》。樂曲當中的每一道聲響片段,都需要艾洛瓦花二到三天設置電子迴路、花二到三天學習如何應用新素材進行調變,經過電子處理出各種調變成果後,還要再花五到六天去聆聽、衡量取捨這些成果,各種聲響都需要20到25次的電子操作處理。在沒有電腦程式儲存的那個年代,艾洛瓦必須仔細記錄下來每一次調變所使用的電路安排、各種參數定值,以及相應的效果與檢討,最終這些工作筆記本累積高達二千頁。


當年協助艾洛瓦完成《Shânti》的 WDR 工程師 Volker Müller 示範當時所使用的幾項基礎磁帶調變技術。
 
 

    四年後,艾洛瓦在日本NHK電子音樂工作室,以更純熟的技術、更深遠的意境、超過二倍有餘的篇幅,完成了傳奇樂曲《樂之道(Gaku-no-Michi)》,其背後所花費的加倍再加倍的苦心勞力,可想而知。

    事實上,艾洛瓦不是單純「拋下器樂投身電子樂」的作曲家,器樂作品與傳統樂器的應用,對他的意義並不會下於電子器材。他的器樂曲《Kâmakalâ》與電子樂《Shânti》是二首概念呼應的樂曲,而在《樂之道》之後,他也接續創作了同為四小時篇幅的打擊樂曲《Yo-In(餘韻)》,只要有機會,他也會安排這兩首樂曲連續演出。諷刺的是,過去被視為需要有國家級資本支持才能製作的電子樂曲,如今一人隨身攜帶電腦就可完成,演出成本反而遠低於傳統器樂曲。在經費考量下,才造成艾洛瓦被定位為「電子音樂家」。他的器樂曲一貫地保有他為了追求聲響可能性的大膽破格嚐試。試舉一例:1983年艾洛瓦受日本國立劇場委託創作的《邁向觀想之焰(観想の焔の方へ)》,史無前例地將雅樂樂團、教派迥異的天台宗與真言宗聲明匯聚一堂,成為日本現代聲明創作的肇始。至此,艾洛瓦的創作不但深入傳統音樂精神,更開拓了傳統音樂的發展可能性。
    1980年法國「Sigma 16」藝術節報導短片,除了有希臘電子音樂家 Iannis Xenakis 使用其開發的圖像輸入作曲系統「UPIC」,還有艾洛瓦的打擊樂與電子音樂作品《餘韻 Yo-In》。這首長達四小時、需要由單人演奏上百件打擊樂器的超長篇大作,三十五年來仍然沒有再演機會。

    從演奏到作曲、從布列茲到許鐸克豪森、從傳統到當代、從西方到東方、從器樂到電子、從抽象到具象到抽象……艾洛瓦不斷探索世上各種聲響各種文化各種層次的可能性,不求名利地堅持自我路線,憑藉著就是他對於聲音的堅毅專注,如信仰一般地追求著聲響音樂之道。也因此,他在7月31日在台灣演出的最新作品《信仰的午夜》,就更引人好奇了。

    不過,或許我們也不要過度著墨在文本的字面意義上。用艾洛瓦的話來說,這些文字是一種觸發器,讓他得以探究聲響的另一種可能性。

    從《樂之道》認識艾洛瓦的樂友可能會驚訝其近作以人聲為主軸的作風,但是環顧艾洛瓦歷年的創作,人聲反而是他長期採用的重要素材。七零年代時,艾洛瓦曾經帶著珍藏的世界民俗音樂唱片拜訪聲學教授,請他用聲波圖(sonogram)儀器去分析這些民俗歌唱的頻譜分佈。這個如今任何聲音編輯軟體必備的功能,當初是如此稀有,足以為音樂家帶來「看見聲音」的衝擊。透過聲波圖的解析,艾洛瓦驚奇地發現世界各地、特別是亞洲歌唱中人聲的豐沛變化潛力,遠遠超過過於追求均質純淨的西方古典音樂起源。一如在《樂之道》當中用盡各種方法穿透具象錄音與抽象聲響的界線,在此艾洛瓦也探究著人聲與調變的極限,試圖模糊語音與電子聲響的界線。究竟文字朗誦與電子聲響可以將我們帶到什麼樣的不思議幻境,就只有7/31演出才知分曉了。

 

Jean-Claude Eloy

Jean-Claude Éloy 於香港《樂之道》演出前。攝影:李岳凌

 

 

失聲祭Listen98 x JEAN – CLAUDE ELOY
尚克羅德˙艾洛瓦

 ▍▏演出 CONCERT
2015, July, 31 (Fri.) @大稻埕戲苑曲藝場
入場時間︱18:30入場 19:00準時開始
入場費︱NT$.500

▍▏座談會 Talk with JEAN – CLAUDE ELOY
2015, August, 01 (Sat.)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
入場時間︱14:30入場 15:00準時開始
入場費︱Free 自由入場

 

http://lsf-taiwan.blogspot.tw/2015/07/listen98-jean-claude-eloy.html

 

 

Watched 此文章被關注 6265 次

10404170 10152602475669531 4389236076270023721 n

作者: 謝仲其

簡介:聲音藝術家、電腦作曲、音效製作、錄音、評論、企劃、翻譯。

討論區

目前尚無評論

Digi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