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Matmos 遇上 Björk | DigiLog 聲響實驗室
讀音樂 » 精選文章 » 當 Matmos 遇上 Björk

當 Matmos 遇上 Björk

2c78758a32e22662ae5dd30df8dce315
Author by DigiLog 作者群 Cal 2014.03.06

本篇文章取材自 Red Bull Academy 的採訪稿,主要介紹 Björk 專輯以及演唱會現場幕後的合成器電子樂的推手 Matmos。Matmos 核心成員為  M. C. (Martin) Schmidt 和 Drew Daniel 下面是他們對談的實錄:


Drew Daniel:我在聽 Björk的歌時候,每次都會反射性地有:「糟糕!曲子已經開始,得要上台了!」的慌張感。我們過去有一年的時間一直不停地巡迴,幾乎是完全在行李箱中生活的感覺。直到現在都還沒有過那樣的經驗,是一種身為大家庭的其中一員的不可思議的感覺。

Martin Schmidt:當時即使是一般的時候,不管走到哪裡都有幾千幾百人注意着你,和我們在那之前有過的表演完全不同。
Drew Daniel:最初在巴黎的『Verspertine』表演中我們用豎琴一起表演 Zeena Parkins,回到後台後緊張地說:「怎麼辦觀眾的反應好像很冷淡阿!總覺得自己表現不差阿,怎麼結束時也觀眾都只拍手而已呢?」當我們一上台,台下馬上響起巨大的歡呼。我們用的是四聲道的監聽,雖然被四個巨大的監聽喇叭圍繞,但只要 Björk 在的話你還是可以聽到觀眾發出的像喊叫跟哀號,真的是非常的震撼阿!可以的的確確地感受到什麼是恐怖!

Martin Schmidt:就像你講的一樣,監聽的位置是放在非常貼近我們的地方,尖叫聲居然大到可以傳過來,我甚至連控制器的聲音都聽不到了。非常地神奇阿!

Drew Daniel:可以得到這樣的機會演出真的很開心,這種「開心」不是光是用一般的字彙的就足以表達。  同時間,我們其實也非常害怕我們會搞砸 Björk 的音樂跟他的演出,因為我們並不是那麼的專業。我的想法是,Björk 很習慣她的身邊長時間圍繞著許許多多的工作人員,若抱有偶爾偷懶一下吧的心態的人是無法進去這個團隊的。

這是我在製作『Verspertine』的 Programming 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的。在那時之前,我們連一般以小時制付費的工作室都沒用過,都僅僅只是在自己家中臥室做音樂而已,突然有一天 Olympic Studios 打來,接著我們就跟曾幫 Spice Girls、U2、Madonna 混音過的 Spike Stent 坐在一起了!還說了「在這裡加個 Breakdown 如何?」這種話。

(Verspertine 專輯)

Martin Schmidt:那時候房間裡的人全部都安靜下來。「請問你是哪位?」我被其中一人問道,我馬上回答「真是抱歉!打斷了大家的討論!我之前一直在玩 Sim City,現在我會馬上回去那個世界!」自此之後,他們就給我充分發言的權利,真的很令人開心。那段時光簡直就像是 MTV 曾經企劃的一個白癡節目「Imposters Go to Rocktown」 ,現在這樣的日子已經結束了。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其實是滿慶幸已經結束了,畢竟那不是我自己的樂團。

Drew Daniel:跟 Björk 一起工作非常的有趣,只是快樂的時間總過得非常的快。我們兩個在許多不可能的規模上都作了各式各樣的嘗試。像是 Martin 就想在六萬名觀眾面前,試試看在石鹽上照著韻律走路,若是 Matmos 的表演的話,這種事根本不可能,但在 Roskilde(羅斯基勒,丹麥東部的一座城市)就實現了,甚至當巴爾的摩下暴風雪時,他(Martin)還是一直在石鹽上隨著韻律走路。

Martin Schmidt:我現在只能使用貓砂盆了。

(石鹽上走路)

 

Drew Daniel:Björk 是一位願意嘗試實驗性的,相當開放且自由地一位流行歌手 — 然後,她所嚮往的美學通常是那種規模地藝人不會嘗試的,這是需要非常堅定的意志 — 我們生活在與她完全不一樣規模的生態中,但仍是這個生態系的一部分。也就是因此,就算聽 Björk 唱歌的有好幾百萬人,而 Matmos 的收聽者卻只有 1 萬或 1.5 萬人,我還是會很喜歡我自己在 Matmos 作的音樂。若說到 Björk 跟 Matmos 的音樂哪一個比較好呢?這樣的問題,我會認為這是跟我自己的能力有關。有很擅長做流行音樂的製作人,也有總是能創作很酷地音樂的那種人,我認為我兩者都不是,能做的也就只是謙虛地接受這樣的事實。我不算是 Björk 非常好的製作人,我沒有辦法輕而易舉地把音樂朝她心中所想像的對於一首曲子應該要有的情緒創作出來。

Martin Schmidt:我們太常被「嘿!這種奇怪的細節處理是他媽的怎麼回事?」如此的事情給弄的分心。

Drew Daniel:「 為什麼一個snare的聲音會好?要不要試試十種種類的snare的聲音?」

 Martin Schmidt:Drew大概試圖跟我說了不下千百遍…他說”做流行音樂的人一定就是會想做流行音樂,可是做奇怪的噪音音樂的人會想將流行音樂做的不一樣。”我之前常常想"為什麼Björk就不試試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呢?"

Drew Daniel:因為是基於 Björk 的觀點,做出來的東西當然會是 Björk 的歌的樣子。『Verspertine』是 Björk 的專輯,從旋律、歌詞、到最後的音樂都是由 Björk 創作的。我們的角色只是對她所作的創作提供產生方式的建議和決定打擊樂的模式及序列。本質上就像是替已經寫好的腳本設計舞台的人相同。現在劇本已經寫好了,我們就幫忙將這一個偉大的故事傳達給觀眾。在這轉達的過程中,我認為這有好也有壞,也或多或少會參有我們自己自負的想法。不論如何,從我們的角色觀點來說,我們的工作就是不斷地拼貼,徹底的切片取樣,避免讓聲音被歸類到任何一個種類,讓曲子中的中音域空出來。

 (Matmos)

 

Martin Schmidt:對於我,人的聲音是完全把做音樂的樂趣給剝奪了。
Drew Daniel:這樣說的太誇張了吧!

Martin Schmidt:怎麼會呢,在曲子中人的聲音,不論是唱歌或是說話,只要一出來,其他聲音的存在感就會消失許多,變成只是襯托人聲的配角。所以你想想,混音 EQ 的參數值,調節參數的時候他的位置會在哪裡?一定是在人聲的範圍內。怎麼會這樣?因為我們最後聽到的東西 99.9% 都是人聲為主,跟混音什麼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Drew Daniel:你可以嘗試不要用那麼反抗性的方式講話嗎?

Martin Schmidt:你只是想讓我停止說話吧!你對人聲完全無法抵抗,唯一想阻止的人聲就是我的聲音!

Drew Daniel:我們必須讓聲音集中在較高和較低的音域,這也是為什麼你會聽到許多 Hi-hats 那種像煎培根的清脆聲響,還有 Björk 張開嘴時的輕微聲響在高音域時被放大,接著到低音域做切段取樣,然後是不斷地重複,直到有了兩個八度音的差別後,我們才順利空出中音域,讓Björk能在這範圍作發揮,最後我們才能寫 Bass-line。這是我們常被問到:「怎麼在曲子中作出這麼強烈的空間感?」的解決方式。

 

資料引用:Red Bull Music Academy

Watched 此文章被關注 4558 次

討論區

目前尚無評論

Digi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