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er 的逆襲,一起來了解 Tracker 發展的歷史吧! | DigiLog 聲響實驗室
讀音樂 » 音樂硬體 » Tracker 的逆襲,一起來了解 Tracker 發展的歷史吧!

Tracker 的逆襲,一起來了解 Tracker 發展的歷史吧!

Fasttracker 2 screenshot
Author by DigiLog 作者群 Cal 2021.05.04

很少有音樂編序軟體像 Tracker 一樣那麼具有獨特性,而這個在現代數位音樂上相當關鍵的發明,現在陸續以硬體的形式出現在大家眼中,Tracker 究竟是如何從簡單的 8 - bit 規格演化成足以定義時代聲響的地位,這篇文章就要帶大家來看看 Tracker 的歷史。

雖然 Tracker 看似複雜的介面會使很多初學者退避三舍,但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忽略它的趣味性和製作音樂的可塑性,Tracker 可是造就許多電子音樂創作者偉大生涯不可或缺的要角之一,當中包括 Calvin Harris 、Deadmau5  以及 Venetian Snares 等人都是 Tracker 的愛用者,甚至有許多 2000’s 年代的電玩遊戲配樂的是透過 Tracker 創作的呢!

至今 Tracker 在電子音樂市場扮演關鍵角色已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原先為軟體向的設計也逐漸觸及到硬體市場,像是來自波蘭的 Polyend 以及來自荷蘭的 XOR Electronics 出品的 Nerdsynth ,都是近幾年硬體 Tracker 的代表產品。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個「軟體」現在又以另一種形式在市場上重生了,「 Tracker 是永遠不會消失的」,MeeBlip 創辦人 a.k.a Create Digital Music 的記者 Peter Kirn 是這樣說的。Tracker 特別之處就在於它以直觀的螢幕顯示以及鍵盤操作提供一個整合性的介面,且不像仿造某種設計方法;反而可以說 Tracker 是另外一種「樂譜」,當你理解它之後,你的大腦就能夠更有效率的整合這些資訊,讓 Tracker 成為方便又快速的編曲利器。而現在硬體形式的 Tracker 出現之後,更是顛覆大家對 DAW (數位音樂工作站)的既定印象,這種獨立運作且高度整合的硬體設計,也逐漸獲得大家的青睞,所以 Tracker 其實一直沒有消失在音樂器材的世界,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回歸,並準備開始大放異彩。

Paula 晶片的出現

在八零年代中期,以電腦為基礎的音樂製作產品並不如現今普及,當時的家用桌機並不夠力,8 位元的系統往往只能應付寥寥無幾的合成音色,但在 1985 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 16 位元的家用桌機誕生了,特別是 Atari ST 和 Commodore Amiga 這兩個型號為當時桌機電腦的標誌性產品,Atari ST 有著內建 MIDI 插座使之成為當時電腦音樂製作的必備之一;另外 Commodore Amiga 雖然沒有 MIDI 配備,但是由於 Paula 晶片的出現,讓 Amiga 系列也為當時的聲音製作開啟另一扇大門。

Paula 晶片的出現使當時 8 位元的家用電腦出現突破性的升級,Paula 配備四個 PCM 音訊轉譯的軌道意味著可以同時播放四個取樣音軌,雖然這些音訊還是保持著 8 位元的品質,但這已經使當時電腦在製作聲響上的音色有更多元的選擇,當時有許多 Amiga 電腦上的遊戲背景音樂就是基於配備 Paula 晶片的電腦所製作的,甚至許多老玩家意猶未盡的並不是那些遊戲的劇情,反而是那些遊戲的音樂。

搭載 Paula 晶片的 Amiga 電腦製作而成的遊戲音樂 Shadow Of The Beast
 

兩年過後,1987 年有一位音樂家 Karsten Obarski 設計了一款軟體,讓大家可以更方便的製作電玩遊戲風格的背景音樂,這也是「 Tracker 」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電子音樂的場域中,這款軟體名為 — Ultimate Soundtracker。

Ultimate Soundtracker 看起來有著複雜難懂的介面設計,但是它的操作可以說是相當直覺。四個由竪線分割的部分,分別代表每一個音訊軌道;而縱軸所表示的是時間,而一首歌是由 patterns 所組成,這些 pattern 又是由 64 個獨立格線而成的四個小節而來,只要將想要的音色輸入對應的格線內,在回放的時候就會以編排過後的 pattern 來發出聲響,此外使用軟體內的 playlist editor 也能輕鬆地將這些四小節樂曲拼湊成整首歌曲,對於當時的電腦作曲者來說,Ultimate Soundtracker 是一款相當實用的軟體。

公認世上第一代的 Tracker -- Ultimate Soundtracker 

 

Obarski 研發的這款軟體同時也讓 MOD 這種檔案格式問世,在當時受到許多遊戲開發者以及音樂人的採用,這種檔案格式也衍生出在 Amiga 系統上的「演景」(demoscene)。演景是指能讓在電腦上同時結合視覺及聲響,使兩者瞬間連動的專有名詞,透過這樣的程式能夠獲得更多元的製作以及展演技術,而這項技術在許多八零、九零年代的電腦中都有配備,甚至至今也存在於資訊科技世界中。

在 Obarski 研發出 Ultimate Soundtrcker 之後,這項技術也隨之被大家複製出來,包括 Amiga 系統上的 Noise Tracker 和 Pro Tracker 以及給 MS-DOS 作業系統使用的 Scream Tracker,這些軟體都各自擴充了新的功能,像是除了回放功能之外,它們也發展出使用字母編碼而成的其他效果,一開始僅僅只有滑音和序列功能,後來則增加了像是音量控制、timing offset 和指定回放等功能,不僅讓使用者能夠更活化他們的作業,也使之後 Tracker 的發展有著強大的基礎。

Tracker 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錯綜複雜且豐富的,如果大家還想了解鉅細靡遺的時間軸的話,可以點選這個連結,圖表中詳細記載了 tracker 誕生至今的時間軸。

 

夢想成真

當然了,後續一些開發者更進一步定義 Tracker 為音樂創作的工具,1991 年 Amiga 系統終於可以透過 MIDI 端口輸入 MIDI 訊號,此外也新增了滑鼠拖拉控制、內建 sample editor 以及合成聲響產生器。OctaMED 就是一款讓身無分文的音樂製作者「夢想成真」的軟體,它雖然最高能同時跑八個音軌,但是這也讓輸出軌道減少了,也影響到輸出音量,值得慶幸的是,這同時讓 OctaMED 增強了頻譜靈敏度,這在音樂製作上來說是相當有用的。

更先進的軟體 Tracker OctaMED 的使用畫面

 

雖然只能同時播放八個音軌,OctaMED 卻成為引領九零年代 Rave 音樂潮流的革命性發明,有許多 Rave 音樂的代表性歌曲都是透過此軟體誕生的,包括 DJ Red Alert & Mike Slammer 的 In Effect、Omni Trio 的 Feel ( Feel Good )、Foul Play 的 Survival 以及最有名的 Urban Shakedown 的 Some Justice ,透過兩台 Amiga 電腦同步所創作出來的 Some Justice ,讓 Urban Shakedown 被 PWL 唱片公司簽下,而該曲則在 1992 年六月在英國 TOP 40 排行榜當中衝到第二十三名。

 
90年代 Rave 代表歌曲 Urban Shakedown -- Some Justice
 

但可不只有英國的 Rave 曲風受到 Amiga 主機的「幫助」,澳洲的 Speedcore 團體 Nasenbluten 也使用 Pro Tracker 產出許多優秀的作品;荷蘭鹿特丹的 Gabber 團體 Neophyte 也同樣透過 Pro Tracker 製作作為現場演出的音樂作品。

如上述 Tracker 的進步使九零年代許多電子樂風的團體如雨後春筍到來;此外有許多舞蹈團體也開始蓬勃發展,但卻不是因為 Pro Tracker 或是 OctaMED ,而是使用演景技術和 MOD 檔案當作背景音樂來襯托現場演出,LSD 震撼的半小時演出 — Jesus On E 使用了十五個 MOD 檔案當作背景音樂,也成為當時演景技術相當標誌性的演出之一。

究竟是什麼因素讓 Amiga 系統在當時成為如此普及且熱門的音樂製作系統,這可能要歸功於當時配備於 Amiga 電腦上的取樣介面,低廉的成本連帶使 Amiga 成為大家能負擔的科技產品。這個取樣介面搭載 RCA 輸入口並可以與電腦並列埠對接,讓使用者可以錄製 CD、磁帶甚至家用錄影帶的聲響。

然而,到了 1993 年,Amiga 上的八位元聲響以及受限制的音軌數量讓許多音樂製作者開始感到無法滿足需求,但這卻不足以造成 Amiga 的衰敗,OctaMED 作為 MIDI Sequencer 的同時,他們將最大軌數增加到十六個音軌,也開放使用者能使用外接的硬體式取樣機而不只是使用 Amiga 內建系統。Omni Trio 的 EP — Mystic Steppers 使用 Amiga 內建取樣系統來作曲,到了下一張專輯 Renegade Snares 則使用外接的 Akai Sampler 以及 Synth 來製作他們的聲響,這樣的製作方式讓 Renegade Snares 比起前一張作品更為銳利,也創造出更寬廣的立體聲響。

Omni Trio 使用外接 Sampler 創作的 Renegade Snares
 

更小、更快速

隨著時間經過,Amiga 系統漸漸沒落,而 Tracker 的發展則漸漸轉移到了配備聲卡系統以及更高的十六位元品質的 PC 平台。1994 年的 Fast Tracker ll 以及 1997 年的 ModPlug Tracker 是兩個 PC 平台上經典的 Tracker,而在 1997 年至 2000 年之間,Jeskola Buzz 的出現將這種視覺性音訊編寫軟體推高至了更高的層次,但在軟體開發者意外將程式編碼丟失之後,缺少技術支援的 Jeskola Buzz 就開始走向下坡,可隨後 Renoise 的出現立刻填補了空缺。

Renoise 是基於 Noise Trekker 編碼而製成的軟體,是由 discoDSP 創辦人、FL Studio 開發者  Juan Antonio Arguelles Rius 所設計的,Renoise 不僅引領當時的音訊製作,也將 MIDI 取樣的 DAW(像是 Cubase SX ) 帶入市場,此外也協助一些 plug-ins 以及 Rewire 改進並增強功能以及可調整的參數。

Renoise 的出現,重新定義 Tracker 市場的走向

 

至今,Renoise 還是在市場上熱門的 Tracker 軟體之一,如果你是要尋找免費的 Tracker 軟體的話,現在市面上還有 OpenMPT — 一個 open source 版本的 ModPlug Tracker 以及提供模組合成聲響的 SunVox 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Tracker 經過這段時間的發展,終於在任天堂 Gameboy 主機遊戲 Little Sound DJ 問世後,開始走向硬體化的道路,之後的 Houston Tracker 2 ,也讓大家可以透過實體的操作來使用 Tracker。而接踵而至推出的硬體 Tracker 產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就是 Polyend Tracker 和 XOR Electronics Nerdsynth,這兩個器材的誕生,定義了新一代 Tracker 的便利性以及實用性,無論在房間編寫屬於自己的曲目,又或是帶上舞台演出,只需要一台這樣的 Tracker,都能夠輕鬆辦到。

計算機大小的初代硬體 Tracker -- Hoston Tracker 2
 

科技的目的就是增加便利性,Tracker 的演化必隨著科技進步一齊前進,從只能在家用巨大的 Amiga 電腦編寫八位元的聲響,到隨手攜帶就能創作出豐富的曲目,這樣如此劇烈的變化,象徵 Tracker 在現在與未來會有更多元的演進以及讓人更期待的創新。

Watched 此文章被關注 4223 次

討論區

目前尚無評論

Digi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