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鋼琴與電腦音樂的交集 台灣鋼琴家丁曉雯 x PD 之父 Miller Puckette | DigiLog 聲響實驗室
讀音樂 » 精選文章 » 現代鋼琴與電腦音樂的交集 台灣鋼琴家丁曉雯 x PD 之父 Miller Puckette

現代鋼琴與電腦音樂的交集 台灣鋼琴家丁曉雯 x PD 之父 Miller Puckette

     1
Author by 網癮少女 Cal 2018.10.26

科技跟音樂之間,總是有許多微妙的連結,雖然音樂經常被屬於文化層面或情感的表現上,但是在製作音樂軟體、使用程式編譯音樂、玩合成器等項目時,就會運用大量的數學與電子相關知識,而台灣鋼琴家丁曉雯 (Shia-uen Ding) 以鋼琴為主要發聲樂器與 Pd (Pure Data) 之父 Miller Puckette 用他開發的程式產生聲音,再度將科技與音樂的線條交織在一起,獲得最新消息指出,他們受邀於 2016 年誕生的新興藝術節 MOXsonic ( Missouri Experimental Sonic Arts Festival) ,將在 2019 年三月一同再度演出作品 Pluton (P. Manoury, 198) 。深深知曉來 DigiLog 爬文的民間高手眾多,但請容許我在這篇文章囉唆幾句什麼是 Pure Data,並好好介紹丁曉雯與 Miller Puckette。

 

Photo1: Pure Data, the screenshot of a netpd session by  Reduzent,  wikipedia.org.

 

前幾天 DigiLog 發表一篇 Max/MSP 入門:用 Max/MSP 製作一段簡單的旋律,其實 Max/MSP 跟 Pure Data 是血脈相連的姊妹,同樣屬於創作聲音、音樂、影像的多媒體軟體,介面使用邏輯上非常相近,皆是圖像語言的編譯方式,雖然 Max/MSP 跟 Pure Data 的作者皆是 Miller Puckette,但是 Pure Data(Pd)屬於自由軟體,許多功能的創建與工具包都是出自社群裡的大大之手,也有許多創意噴發或莫名其妙的作品,多元發展讓人覺得有趣而值得一再玩味,Pd至今仍受到許多音樂家、程式設計師與新媒體藝術家歡迎,並深入研究。

 

 

Miller Puckette(生於1959年)最初是一位數學家於1986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直到1986年,而後在 IRCAM(法國巴黎)擔任研究員,現在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擔任音樂系教授,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和柏林技術大學的客座教授。Puckette 因創建 Max/MSP 跟 Pure Data 而聞名,他也親自撰寫電子音樂的理論與技術 (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Electronic Music),書本呈現電腦合成有趣的又獨道的音色,並在 Pd 語言中呈現其理論並給予範例,Puckette 也在前言中提到 “幾乎任何人都可以立刻在 Max 和 Pd 合成無趣的音色,但要製作有趣的音色那就困難得多,而且需要很多額外的知識,電子音樂的理論與技術一書就在這樣的知識體系裡,該理論對於任何合成過程都相當重要。”[1]  可見 Puckette 對於製作音色的技術層面相當嚴謹。

 

 

另一位共演的台灣鋼琴家丁曉雯 (Shia-uen Ding) 獲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院碩士及博士學位,主修鋼琴,並與 Mara Helmuth 和 Christopher Bailey 教授學習電腦音樂,活躍於現代音樂、電腦音樂等相關領域之表演,演出不僅專業,也培養出自己的詮釋風格與技巧,紐約時報曾形容丁曉雯「大膽刺激」的演出,此外,還創立了結合演出與多媒體藝術的室內樂團「NeXT Ens」,並擔任音樂總監。丁曉雯曾於 2006 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的 Organised Sound 期刊發表過一篇研究 — “結合鋼琴與電子音樂的演奏技巧” (Developing a rhythmic performance practice in music for piano and tape),論文提及目前有許多優秀的作品結合鋼琴和 “磁帶”,然而演奏這些曲目的鋼琴家卻很少,而這篇論文也提供在技術和美學方面的教學。根據丁曉雯的論文,”磁帶“是一個通用術語,可以用合成出來的聲音製作或是錄製聲音的方式 (兩者皆是早期電子音樂製作的方法),相對於現場產生出來的聲音是已經固定的部分。

 

 

在台灣古典音樂網專訪中,丁曉雯回覆 ”您對現代音樂未來發展有何看法?” 的想法,令我印象深刻,她說 “Milton Babbitt 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他說音樂也是要”進化的”,他用evolve這個字,意思是我們應該要寫出最好的音樂,但不用去在意一般觀眾懂或不懂,就像物理學發展到最高時,全世界大概只有幾十位可以理解而已,我們不能說不懂的事物我們就不喜歡它,或許艱深難懂的音樂只有少數人可以理解,那我們就尊重現階段的發展持續下去。” [2]  反覆咀嚼這段話之後,也開始思考起過往對於欣賞創作時產生出來的喜好,是否起決於理解的程度?反過來想,當我自己是創作者的身份時,是否有過於預期、在意觀眾的想法而作修改的行為?


 

 

MOXsonic 網站表示 Pluton(1988; 1989年修訂版)這件作品是由 Philippe Manoury 創作的,是 Manoury 和 Miller Puckette 在法國 IRCAM 合作的第二個片段,名為Sonus ex Machina,在鋼琴演奏和技術上,演奏Pluton是很困難的,因此很少能聽到現場演奏,現在的演出是直接從原始 Max 程式移植到 Pure Data 去執行,盡可能忠實地呈現原版的狀態。雖然網路上已經有 Pluton 不同版本的演出紀錄,但仍然期待有天可以親臨現場觀看演出。

 

Pluton (Piano, Computer) (P. Manoury, 1987)

Note:

[1] 原文:“Max and Pd allow almost anyone to synthesize uninteresting timbres almost instantly. Making interesting timbres is much more difficult and requires much additional knowledge. The Theory and Technique of Electronic Music is that body of knowledge. The theory is important for any synthesis program.”

Miller Puckette, The Theory and Technique of Electronic Music, DRAFT: December 30, 2006, p.ix.

 

[2] 對現代音樂未來發展有何看法的回答,鋼琴家 丁曉雯 台灣古典音樂網專訪:

http://www.t-classical.com/portfolio-posts/shiauuending2 [Date Accessed October 26, 2018]

 

Reference:

1- MOXsonic:

http://moxsonic.org/miller-puckette-and-shia-uen-ding-2019-moxsonic-featured-artists/?fbclid=IwAR1rhIjrybyCcXwH8mhlVTm5THN5xL00Gaem5KFVFLc3bNN19CqPIgfzQJI

2- Miller Puckette’s website:

http://msp.ucsd.edu/

3- Shia-uen Ding‘s website:

http://www.shiauuending.com/index.html

4- 鋼琴家 丁曉雯, 台灣古典音樂網:

http://www.t-classical.com/portfolio-posts/shiauuending

 

Watched 此文章被關注 6060 次

44381

作者: 網癮少女

簡介:新手採訪聲音藝術/音樂的人們與事件,請多多指教,謝謝。

討論區

目前尚無評論

Digilog